新闻 | 重新定义“衰老”:进化的伟大成就



新闻 | 重新定义“衰老”:进化的伟大成就


在现代社会中,“衰老”往往被视为一个需要避开的过程。流行文化推崇年轻,以青春定义潮流与审美;与此同时,抗衰老产业蓬勃发展,亿万美元在面霜、药丸与整形手术间流转。然而,衰老是不可否认的现实——人类的寿命比以往更长,而全球超过半数国家的生育率已低于更替水平,人口老龄化成为影响经济与医疗体系的重大议题。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人类学教授迈克尔·格尔文(Michael Gurven)在其新著《七十年:人类如何进化得以长寿》(Seven Decades: How We Evolved to Live Longer,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25)中提出,“人类天生就被进化设计为能够活到七十岁。” 他认为,过去一个世纪寿命的提升并非单纯延长了人类的极限寿命,而是让更多人能够活到晚年。


格尔文指出,人类在数千年前的狩猎采集时期就具备了“更长寿命”的潜质。与多数在繁殖期后迅速衰亡的物种不同,人类能够在绝经之后继续生活数十年,这种“超越生殖期”的生命特征,是进化过程中罕见的成功。


进化视角下的“老去”

在书中,格尔文以进化的眼光审视“衰老”,并回溯人类的历史与全球文化。他借鉴了自己在南美玻利维亚亚马逊地区,与Tsimané族采集农耕人群的长期田野研究,揭示了非工业化社会中的生活方式与生理特征如何映射出人类早期的生态现实。


他指出,虽然这些社会的平均寿命看似短暂,但那是因为高婴幼儿死亡率拉低了整体数据——而一旦度过童年,人们往往能活到七十甚至八十岁。由此可见,“长寿”并非现代社会独有的成就,而是人类进化的基本设计。


长寿的关键:跨世代合作

“我们之所以能在生殖期后继续生存,并非偶然。”格尔文强调,多代合作与资源共享是人类突破自然选择限制的关键。在狩猎采集社会中,老人虽然体力有限,但他们通过照看孙辈、调解冲突、传授知识与制作工具等方式,为群体的生存与繁衍做出了独特贡献。这种多层次的社会协作,提高了整个人群的“生物适应度”,也推动了人类寿命的延展。


他指出:“在某个进化阶段,帮助子女与孙辈生存,比不断繁殖新的后代更有利于基因的延续。”


“老”意味着什么?

在许多传统社会中,“变老”并非以数字衡量,而是取决于一个人是否仍能为社区做出贡献。格尔文幽默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未知道自己的年龄,他会觉得自己多大?” 在那些语言中缺乏大数字词汇的群体里,人们通常在失去劳动能力时才被视为“老”。持续参与社区事务、传承知识与技能,使长者在生命晚期依旧保持活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业化社会——退休常常象征着退出主流生活。格尔文认为,这种观念低估了老年人的潜能。他呼吁社会重新认识“老年”,发掘长者在教育、文化与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全球老龄化的前景或许令人担忧,”格尔文总结道,“但正是中年与老年群体的广泛贡献,让人类文明得以成功延续。‘老’更多是一种心态。如果我们持续学习、探索与交流,就永远不会真正‘老去’。”


故事来源:

网络收集

我們會盡快聯繫您

輸入您的信息,我們會盡快聯繫您
  • 三代試管嬰兒
    捐精捐卵+試管嬰兒
    第三方合法助孕
    其他

通過點擊發送,我同意隐私政策使用条款,並且我同意接受來自此網站的短信,其中承認可能會適用數據費率。消息頻率可能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