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临床证据:阴道益生菌对IVF前菌群调节无显著帮助
在辅助生殖治疗日益精细化的今天,女性生殖道的微生态环境成为影响试管婴儿(IVF)成功率的又一关键因素。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由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主导的阴道菌群与更高的妊娠率和活产率密切相关,而阴道菌群失衡(即乳酸杆菌水平过低)则可能降低胚胎着床机会。
在此背景下,“阴道益生菌”逐渐成为改善微生态失衡、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的潜力疗法。但一项最新研究却泼下冷水——每日阴道投放益生菌胶囊连续10天的干预,并未改善阴道菌群失衡问题。该研究由丹麦西兰大学医院生育诊所(The Fertility Clinic at Zealand University Hospital)的Ida Engberg Jepsen博士主导,并于今日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第38届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ESHRE)年会上公布结果。
临床试验显示:益生菌与安慰剂效果无显著差异
这项研究自2019年4月至2021年2月在大学附属生殖医学中心进行,共有74名接受IVF治疗的女性参与试验,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乳酸杆菌占比异常,从“低质量”至“中等质量”不等。
研究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8人接受含有两种乳酸杆菌的阴道益生菌胶囊治疗,36人接受安慰剂。所有患者每日使用一次胶囊,持续10天。研究人员随后在干预周期结束后(即月经周期第21至25天)采样,再次检测其阴道菌群状况,判断是否发生改善。
所谓“改善”标准为:阴道微生态感受性评分从低提升至中度、中度提升至高度,或从低直接提升至高度。
然而结果显示,安慰剂组中40%的患者菌群有所改善,而益生菌组为29%。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在干预后一个周期进行的后续检测中,两组的改善率亦无显著差异。
“自发性改善”或许才是关键变量
尽管干预效果不理想,但研究中出现了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无论是否接受益生菌治疗,34%的女性在1至3个月内阴道菌群自然好转。基于这一现象,研究人员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在患者阴道菌群呈不利状态时,可考虑延后试管婴儿治疗,等待菌群自然恢复。
Jepsen博士指出,这一“自发性改善”的发现可能对辅助生殖治疗时机的选择产生影响。“我们的研究表明,阴道局部给予乳酸杆菌并未改善菌群结构,而部分患者在1到3个月后自然恢复,这为治疗策略的调整提供了思路。”她表示。
她同时提醒,本次研究中使用的益生菌仅含有两种乳酸杆菌菌株,并不能代表所有益生菌产品。此外,目前对阴道菌群的分类方式相对粗略,可能忽视了那些更微妙但同样重要的菌群变化。
下一步:治疗时机与微生态评估仍待深入研究
研究人员建议,虽然此次研究的具体益生菌未能改善菌群,但这并不意味着益生菌治疗完全无效。他们呼吁未来应开发更全面、多菌株的益生菌组合,同时探索更敏感的阴道菌群检测技术。
与此同时,是否应在IVF前评估阴道微生态状态,并据此决定治疗时机,已成为值得临床关注的新课题。
故事来源:
网络收集
通過點擊發送,我同意隐私政策和使用条款,並且我同意接受來自此網站的短信,其中承認可能會適用數據費率。消息頻率可能會有所不同。
新闻 | 临床证据:阴道益生菌对IVF前菌群调节无显著帮助
新闻 | 临床证据:阴道益生菌对IVF前菌群调节无显著帮助
在辅助生殖治疗日益精细化的今天,女性生殖道的微生态环境成为影响试管婴儿(IVF)成功率的又一关键因素。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由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主导的阴道菌群与更高的妊娠率和活产率密切相关,而阴道菌群失衡(即乳酸杆菌水平过低)则可能降低胚胎着床机会。
在此背景下,“阴道益生菌”逐渐成为改善微生态失衡、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的潜力疗法。但一项最新研究却泼下冷水——每日阴道投放益生菌胶囊连续10天的干预,并未改善阴道菌群失衡问题。该研究由丹麦西兰大学医院生育诊所(The Fertility Clinic at Zealand University Hospital)的Ida Engberg Jepsen博士主导,并于今日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第38届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ESHRE)年会上公布结果。
临床试验显示:益生菌与安慰剂效果无显著差异
这项研究自2019年4月至2021年2月在大学附属生殖医学中心进行,共有74名接受IVF治疗的女性参与试验,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乳酸杆菌占比异常,从“低质量”至“中等质量”不等。
研究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8人接受含有两种乳酸杆菌的阴道益生菌胶囊治疗,36人接受安慰剂。所有患者每日使用一次胶囊,持续10天。研究人员随后在干预周期结束后(即月经周期第21至25天)采样,再次检测其阴道菌群状况,判断是否发生改善。
所谓“改善”标准为:阴道微生态感受性评分从低提升至中度、中度提升至高度,或从低直接提升至高度。
然而结果显示,安慰剂组中40%的患者菌群有所改善,而益生菌组为29%。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在干预后一个周期进行的后续检测中,两组的改善率亦无显著差异。
“自发性改善”或许才是关键变量
尽管干预效果不理想,但研究中出现了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无论是否接受益生菌治疗,34%的女性在1至3个月内阴道菌群自然好转。基于这一现象,研究人员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在患者阴道菌群呈不利状态时,可考虑延后试管婴儿治疗,等待菌群自然恢复。
Jepsen博士指出,这一“自发性改善”的发现可能对辅助生殖治疗时机的选择产生影响。“我们的研究表明,阴道局部给予乳酸杆菌并未改善菌群结构,而部分患者在1到3个月后自然恢复,这为治疗策略的调整提供了思路。”她表示。
她同时提醒,本次研究中使用的益生菌仅含有两种乳酸杆菌菌株,并不能代表所有益生菌产品。此外,目前对阴道菌群的分类方式相对粗略,可能忽视了那些更微妙但同样重要的菌群变化。
下一步:治疗时机与微生态评估仍待深入研究
研究人员建议,虽然此次研究的具体益生菌未能改善菌群,但这并不意味着益生菌治疗完全无效。他们呼吁未来应开发更全面、多菌株的益生菌组合,同时探索更敏感的阴道菌群检测技术。
与此同时,是否应在IVF前评估阴道微生态状态,并据此决定治疗时机,已成为值得临床关注的新课题。
故事来源:
网络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