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女性避孕,不是为了不要孩子,而是选择何时要孩子
过去几十年来,现代避孕工具在全球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普及引发了一个长期争论:避孕使用率的上升,到底是因为女性越来越不想要孩子,还是因为她们更能掌控何时生育?
一项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人口研究所团队主导的大型研究,给出了明确答案——避孕使用率的提升,主要源于女性在实现自身生育目标方面更加成功,而不是因为她们普遍降低了对孩子的需求。
研究负责人、该校博士后研究员 Mobolaji Ibitoye 指出:“我们发现,高达85%至90%的避孕使用变化,是因为避孕手段更好地满足了女性对生育控制的实际需求;仅有10%-15%的变化,才与女性‘不想生’的人数上升有关。”
换句话说,避孕的广泛使用,并非出于“不要孩子”,而是出于“更想掌控什么时候要孩子”。
五十年、59国数据证实:生育欲望未大幅改变
这项研究发表于2022年6月21日的《家庭计划研究》(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期刊,研究团队分析了1970年代至2020年间来自59个低收入及中等收入国家的调查数据,覆盖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和亚洲等地区。
研究使用了五大人口生育调查项目数据,包括世界生育调查(World Fertility Surveys)及人口健康调查(Demographic Health Surveys)等。每个国家至少纳入两轮相隔八年以上的全国性调查,调查对象为育龄女性,内容涉及避孕使用状况以及她们是否希望要孩子、何时要孩子等。
大多数调查会进一步询问:“你希望多久之后怀孕?”研究人员据此将女性分为三类:希望尽快怀孕、希望推迟怀孕、或不想再生孩子。然后通过统计建模分析这些女性使用避孕方法的变化是否与其生育意愿变动相关。
结果清晰地显示:避孕率的上升,并非由于更多女性说“我不想要孩子”——而是因为更多女性能做到“我现在不想要,但以后可以”。
避孕革命的实质:技术带来选择自由,而非生育意愿的剧变
共同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 John Casterline 表示:“这项研究结果之明确,远远超出预期。它清晰地否定了‘人们不想要孩子才用避孕’的传统观点。”
Casterline 强调,人们常将上世纪60年代避孕药和宫内节育器(IUD)等技术的推广称为“避孕革命”(contraceptive revolution),这项研究重新定义了那场革命的意义:
“真正的革命是,现代避孕手段让女性终于可以实现自己想要的——而不是被迫接受现实。”
“不是‘不想生’,而是‘可以选择何时生’。这是全球健康领域的一项重大成就。”
惊人发现:部分使用避孕工具的女性其实“很快就想要孩子”
Ibitoye 补充说:“我们还发现,大约10%-15%的避孕增长来自那些表示‘我希望两年内怀孕’的女性。”
这进一步佐证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避孕使用的增加,不能简单理解为‘人们不想要孩子了’。相反,它标志着一种对生育节奏的掌控与安排。
研究也考虑了调查对象已有子女的数量,并确认这一因素对整体趋势并无显著影响。
避孕手段从“限制”到“赋权”——女性生育权的胜利
这项研究的关键意义不仅在于数据本身,更在于它背后的社会和公共卫生启示:当女性拥有更多资源、技术和信息支持时,她们会更加主动地管理自己的生育计划,而不是被动地“避孕”或“多生”。
随着全球各国加大生殖健康投入,研究团队呼吁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提升避孕服务的可及性和使用质量上,而不仅仅是关注生育率本身的升降。
故事来源:
网络收集
通過點擊發送,我同意隐私政策和使用条款,並且我同意接受來自此網站的短信,其中承認可能會適用數據費率。消息頻率可能會有所不同。
新闻 | 女性避孕,不是为了不要孩子,而是选择何时要孩子
新闻 | 女性避孕,不是为了不要孩子,而是选择何时要孩子
过去几十年来,现代避孕工具在全球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普及引发了一个长期争论:避孕使用率的上升,到底是因为女性越来越不想要孩子,还是因为她们更能掌控何时生育?
一项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人口研究所团队主导的大型研究,给出了明确答案——避孕使用率的提升,主要源于女性在实现自身生育目标方面更加成功,而不是因为她们普遍降低了对孩子的需求。
研究负责人、该校博士后研究员 Mobolaji Ibitoye 指出:“我们发现,高达85%至90%的避孕使用变化,是因为避孕手段更好地满足了女性对生育控制的实际需求;仅有10%-15%的变化,才与女性‘不想生’的人数上升有关。”
换句话说,避孕的广泛使用,并非出于“不要孩子”,而是出于“更想掌控什么时候要孩子”。
五十年、59国数据证实:生育欲望未大幅改变
这项研究发表于2022年6月21日的《家庭计划研究》(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期刊,研究团队分析了1970年代至2020年间来自59个低收入及中等收入国家的调查数据,覆盖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和亚洲等地区。
研究使用了五大人口生育调查项目数据,包括世界生育调查(World Fertility Surveys)及人口健康调查(Demographic Health Surveys)等。每个国家至少纳入两轮相隔八年以上的全国性调查,调查对象为育龄女性,内容涉及避孕使用状况以及她们是否希望要孩子、何时要孩子等。
大多数调查会进一步询问:“你希望多久之后怀孕?”研究人员据此将女性分为三类:希望尽快怀孕、希望推迟怀孕、或不想再生孩子。然后通过统计建模分析这些女性使用避孕方法的变化是否与其生育意愿变动相关。
结果清晰地显示:避孕率的上升,并非由于更多女性说“我不想要孩子”——而是因为更多女性能做到“我现在不想要,但以后可以”。
避孕革命的实质:技术带来选择自由,而非生育意愿的剧变
共同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 John Casterline 表示:“这项研究结果之明确,远远超出预期。它清晰地否定了‘人们不想要孩子才用避孕’的传统观点。”
Casterline 强调,人们常将上世纪60年代避孕药和宫内节育器(IUD)等技术的推广称为“避孕革命”(contraceptive revolution),这项研究重新定义了那场革命的意义:
“真正的革命是,现代避孕手段让女性终于可以实现自己想要的——而不是被迫接受现实。”
“不是‘不想生’,而是‘可以选择何时生’。这是全球健康领域的一项重大成就。”
惊人发现:部分使用避孕工具的女性其实“很快就想要孩子”
Ibitoye 补充说:“我们还发现,大约10%-15%的避孕增长来自那些表示‘我希望两年内怀孕’的女性。”
这进一步佐证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避孕使用的增加,不能简单理解为‘人们不想要孩子了’。相反,它标志着一种对生育节奏的掌控与安排。
研究也考虑了调查对象已有子女的数量,并确认这一因素对整体趋势并无显著影响。
避孕手段从“限制”到“赋权”——女性生育权的胜利
这项研究的关键意义不仅在于数据本身,更在于它背后的社会和公共卫生启示:当女性拥有更多资源、技术和信息支持时,她们会更加主动地管理自己的生育计划,而不是被动地“避孕”或“多生”。
随着全球各国加大生殖健康投入,研究团队呼吁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提升避孕服务的可及性和使用质量上,而不仅仅是关注生育率本身的升降。
故事来源:
网络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