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全球调查揭示:近半数40岁以下晚期乳腺癌女性仍需抚养年幼子女,生活重压远超病痛本身



新闻 | 全球调查揭示:近半数40岁以下晚期乳腺癌女性仍需抚养年幼子女,生活重压远超病痛本身


在今日召开的第八届晚期乳腺癌国际共识会议(ABC8)上,全球首个针对年轻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状况的调查结果公布。这项由“青年生存联盟”(Young Survival Coalition, YSC)发起的全球性研究——Project 528计划,首次揭示了年轻女性在与晚期乳腺癌共存时所面临的多维挑战:母职、经济、心理与医疗系统的多重压力交织,让“活下去”变成一场长期的、孤独的抗争。


花瓣素材_人物系列写实感妈妈和小男孩互动图片_194746938.png


YSC首席执行官Jennifer Merschdorf在会议上指出:“我们发起Project 528,是为了弥补一个长期存在的空白——年轻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声音,几乎从未在临床研究和政策讨论中被真正听见。现在,我们终于拥有了第一份全球性数据,能让她们的真实经历被看见,也让未来的研究、服务与政策以她们的实际需求为依据,而非想象。”


调查数据揭露年轻母亲的“生存困局”

这项调查共覆盖来自67个国家的3,881名乳腺癌女性,其中385名为40岁以下的晚期患者。数据指出,近一半(48%)的年轻患者仍需抚养18岁以下的子女,而她们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在确诊后急剧崩塌——


64%的人表示工作被迫中断或失去收入来源;


40%背负医疗债务;


经济安全感从确诊前的51%骤降至治疗后的仅3%。


在心理与社会支持方面,80%的受访者报告严重心理困扰,包括身体形象、性健康与生育焦虑,但多数人表示这些问题“从未被医生主动询问”。同时,育儿、家务与交通等现实难题广泛存在,却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机制。


早期诊断缺口巨大:八成靠自我发现

调查显示,仅14%的患者通过临床筛查或常规体检确诊,其余85%是在自我发现异常后才被确诊。尽管84%的患者在确诊时感到“能主动发问”,但仍有40%延迟就医,主要原因是基层医生忽视症状、缺乏乳腺癌风险意识,或患者出于恐惧而逃避检查。


Merschdorf指出:“年轻患者在早筛体系中几乎是被忽视的群体。她们往往需要更主动地为自己争取被重视的权利。”


精准检测与治疗信息仍存在严重不平等

尽管90%的受访者做过遗传基因检测,以判断是否存在家族性致癌突变,但仅有59%接受过肿瘤基因组检测,无法全面了解癌症的分子特征及复发风险。


而在治疗知情度方面,虽然77%的患者理解自身治疗原因,但仍有四分之一感到困惑,且只有46%的人被提供过多个治疗方案选择。


最令人担忧的是,靶向治疗是理解度最低的领域,仅少数患者真正明白其原理与适应症。


此外,线上病友社群成为许多年轻女性获取信息与心理支持的重要渠道,但仅43%的患者是由医疗团队推荐加入的。


Merschdorf总结道:“这项分析揭示了一个一致的主题——医学层面或许在进步,但现实照护仍高度碎片化。年轻患者被迫在疲惫、恐惧与经济崩溃之间自我倡导,这是一种制度性失衡。”


专家呼吁:精准医疗应惠及每一位患者

ABC全球联盟主席、肿瘤学家Fatima Cardoso教授指出:“这是首次以全球视角展现年轻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真实生活。令人担忧的是,仍有部分患者未被提供关键的遗传与肿瘤基因检测——在精准医疗时代,这样的缺口不可接受。我们希望政策制定者能据此弥补诊断、治疗与社会支持的系统性断层。”


目前,晚期乳腺癌(Advanced Breast Cancer, ABC)仍属不可治愈疾病,但合理治疗可显著延缓病情、延长生存时间。然而,关于年轻女性群体的发病率与生存数据,全球至今仍缺乏系统统计。


“我想教孩子,即使生活不公平,也不能停止热爱”

来自美国加州的Christina Thammasen是这份报告背后的真实面孔之一。她在38岁时确诊,现已与转移性乳腺癌共存七年。作为心理咨询师,她积极参与线上病友互助活动。


Christina说:“在确诊前后,我的人生像被切成了两半。我努力重建身份,不只是一个‘幸存者’,而是一个珍惜生命每一刻的人。我希望孩子明白,生活不会总是公平的,但我们仍要继续前行,继续热爱。”


Merschdorf最后强调:“Project 528不仅是一份调查,更是一张路线图——它告诉我们,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痛点在哪里,也告诉我们,未来研究、服务和政策应当如何重新设计,才能真正回应她们的生活。”


故事来源:

网络收集

我們會盡快聯繫您

輸入您的信息,我們會盡快聯繫您
  • 三代試管嬰兒
    捐精捐卵+試管嬰兒
    第三方合法助孕
    其他

通過點擊發送,我同意隐私政策使用条款,並且我同意接受來自此網站的短信,其中承認可能會適用數據費率。消息頻率可能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