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早期流产的背后,是自私染色体在操控生育游戏
人类胚胎为何如此“脆弱”?为什么受精成功,却仍有大量胚胎夭折在最初几天,甚至在母亲察觉怀孕之前便已消亡?来自英国巴斯大学米尔纳进化中心(Milner Center for Evolution)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颠覆性的新解释:这一切,可能源于染色体之间自私的“内斗”。
这项研究由该中心主任、进化遗传学家劳伦斯·赫斯特(Laurence Hurst)教授主导,最新发表于权威期刊《PLOS Biology》。他指出,在人类受精卵中,约有一半会在极早期死亡,往往在母亲甚至尚未意识到怀孕前便已流失。而即使成功形成可被检测到的妊娠,仍有许多胚胎会在数周内因自然流产而消失。
染色体数量错误,是最致命的隐形杀手
赫斯特教授指出,早期胚胎死亡的直接原因,大多源于染色体数目的异常。正常人类细胞应拥有46条染色体——23条来自母亲的卵子,23条来自父亲的精子。然而,许多胚胎并未达到这个“标配”,它们可能只有45条或多达47条染色体,最终在母体内夭折。
即便是可被侦测的染色体异常,例如唐氏综合征(三条21号染色体),大约80%的此类胚胎仍无法存活到足月。
令人不解的是,既然染色体异常如此致命,为何其发生概率却如此之高?
自私染色体:胚胎灭亡背后的“幕后推手”
赫斯特教授指出,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制造卵子”的过程。他发现,大多数染色体数目出错的情况,源自母体在制造卵子的第一步,而非父亲制造精子的过程。研究显示,超过70%的卵子在形成过程中就已带有染色体数量错误。
而这第一步,也正是“自私染色体”插手的关键阶段。一种名为“着丝粒驱动”(centromeric drive)的机制,允许某些“自私”的染色体通过破坏竞争对手染色体的方式,强行进入更多的卵子,从而增加自身被遗传的概率。换句话说,它们会“杀掉”本该和它们成对的染色体,以确保自己在下一代中占据主导。
这种“染色体内斗”在老鼠等动物身上已有研究,人类此前也被怀疑存在类似机制,而赫斯特的研究首次将这种机制与早期胚胎死亡率紧密联系了起来。
他进一步指出,即便这些自私染色体“驱动”失败,导致染色体数目异常(多一条或少一条),它们也可能在进化层面“稳赚不赔”。
“牺牲一个,成全其他”:进化中的冷酷策略
在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中,胚胎在母体内发育,母亲需要持续为其提供营养。因此,如果胚胎在极早期就死亡,母亲便可以更快进入下一个生育周期,而不会白白耗费资源。这种机制,反而可能让那些“未死亡的兄弟姐妹”受益更多。
赫斯特解释说:“如果一个自私的染色体‘知道’自己即将被淘汰,它就会采取非常规手段扰乱分裂过程,从而保全自己。但这可能导致胚胎无法发育、最终死亡。”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机制并非广泛存在于所有动物。赫斯特指出,在对超过2000个鱼类胚胎的研究中,科学家从未发现母体来源的染色体错误;鸟类也罕见此类问题,其染色体异常率仅为哺乳动物的1/25。这可能与“谁在孵化前争食”有关——哺乳动物的胚胎竞争发生在子宫内,而鸟类和鱼类的竞争发生在孵化后。
一种“繁殖策略”的后遗症
赫斯特教授总结说,这种胚胎高死亡率其实是哺乳动物内部竞争机制的“副产品”。“这种机制的代价,就是我们变得特别容易遭受染色体突变带来的影响。”
初步数据显示,那些通常每胎只有一个胚胎的哺乳动物(如人类、牛等)胚胎死亡率特别高;而每胎多胎的物种(如老鼠、猪)死亡率略低。这也佐证了“资源再分配效应”——死去的胚胎为同窝兄弟姐妹腾出了营养和空间。
此外,赫斯特还指出,一种名为Bub1的蛋白质水平低下,可能会直接导致染色体丢失或多出。他补充道:“随着母亲年龄增长,Bub1水平会下降,胚胎出现染色体异常的概率随之上升。若能提高这种蛋白质的含量,可能对高龄女性恢复生育力有所帮助。”
他表示,希望这项研究能够为解决不孕不育、反复流产等问题提供全新思路。
故事来源:
网络收集
通過點擊發送,我同意隐私政策和使用条款,並且我同意接受來自此網站的短信,其中承認可能會適用數據費率。消息頻率可能會有所不同。
新闻 | 早期流产的背后,是自私染色体在操控生育游戏
新闻 | 早期流产的背后,是自私染色体在操控生育游戏
人类胚胎为何如此“脆弱”?为什么受精成功,却仍有大量胚胎夭折在最初几天,甚至在母亲察觉怀孕之前便已消亡?来自英国巴斯大学米尔纳进化中心(Milner Center for Evolution)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颠覆性的新解释:这一切,可能源于染色体之间自私的“内斗”。
这项研究由该中心主任、进化遗传学家劳伦斯·赫斯特(Laurence Hurst)教授主导,最新发表于权威期刊《PLOS Biology》。他指出,在人类受精卵中,约有一半会在极早期死亡,往往在母亲甚至尚未意识到怀孕前便已流失。而即使成功形成可被检测到的妊娠,仍有许多胚胎会在数周内因自然流产而消失。
染色体数量错误,是最致命的隐形杀手
赫斯特教授指出,早期胚胎死亡的直接原因,大多源于染色体数目的异常。正常人类细胞应拥有46条染色体——23条来自母亲的卵子,23条来自父亲的精子。然而,许多胚胎并未达到这个“标配”,它们可能只有45条或多达47条染色体,最终在母体内夭折。
即便是可被侦测的染色体异常,例如唐氏综合征(三条21号染色体),大约80%的此类胚胎仍无法存活到足月。
令人不解的是,既然染色体异常如此致命,为何其发生概率却如此之高?
自私染色体:胚胎灭亡背后的“幕后推手”
赫斯特教授指出,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制造卵子”的过程。他发现,大多数染色体数目出错的情况,源自母体在制造卵子的第一步,而非父亲制造精子的过程。研究显示,超过70%的卵子在形成过程中就已带有染色体数量错误。
而这第一步,也正是“自私染色体”插手的关键阶段。一种名为“着丝粒驱动”(centromeric drive)的机制,允许某些“自私”的染色体通过破坏竞争对手染色体的方式,强行进入更多的卵子,从而增加自身被遗传的概率。换句话说,它们会“杀掉”本该和它们成对的染色体,以确保自己在下一代中占据主导。
这种“染色体内斗”在老鼠等动物身上已有研究,人类此前也被怀疑存在类似机制,而赫斯特的研究首次将这种机制与早期胚胎死亡率紧密联系了起来。
他进一步指出,即便这些自私染色体“驱动”失败,导致染色体数目异常(多一条或少一条),它们也可能在进化层面“稳赚不赔”。
“牺牲一个,成全其他”:进化中的冷酷策略
在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中,胚胎在母体内发育,母亲需要持续为其提供营养。因此,如果胚胎在极早期就死亡,母亲便可以更快进入下一个生育周期,而不会白白耗费资源。这种机制,反而可能让那些“未死亡的兄弟姐妹”受益更多。
赫斯特解释说:“如果一个自私的染色体‘知道’自己即将被淘汰,它就会采取非常规手段扰乱分裂过程,从而保全自己。但这可能导致胚胎无法发育、最终死亡。”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机制并非广泛存在于所有动物。赫斯特指出,在对超过2000个鱼类胚胎的研究中,科学家从未发现母体来源的染色体错误;鸟类也罕见此类问题,其染色体异常率仅为哺乳动物的1/25。这可能与“谁在孵化前争食”有关——哺乳动物的胚胎竞争发生在子宫内,而鸟类和鱼类的竞争发生在孵化后。
一种“繁殖策略”的后遗症
赫斯特教授总结说,这种胚胎高死亡率其实是哺乳动物内部竞争机制的“副产品”。“这种机制的代价,就是我们变得特别容易遭受染色体突变带来的影响。”
初步数据显示,那些通常每胎只有一个胚胎的哺乳动物(如人类、牛等)胚胎死亡率特别高;而每胎多胎的物种(如老鼠、猪)死亡率略低。这也佐证了“资源再分配效应”——死去的胚胎为同窝兄弟姐妹腾出了营养和空间。
此外,赫斯特还指出,一种名为Bub1的蛋白质水平低下,可能会直接导致染色体丢失或多出。他补充道:“随着母亲年龄增长,Bub1水平会下降,胚胎出现染色体异常的概率随之上升。若能提高这种蛋白质的含量,可能对高龄女性恢复生育力有所帮助。”
他表示,希望这项研究能够为解决不孕不育、反复流产等问题提供全新思路。
故事来源:
网络收集